刘文海教授
作者: 发布日期: 2019-02-23 浏览次数: 来源:



挥毫泼墨,艺无止境


我欲多观佳作,经典古迹可遇而不可求。遇之必若“决眦入归鸟”然。今人之佳作,有令我心动者,也作层层剖析,次第突进,宏观微观,目鉴心鉴,倘知人之佳者亦有益于已之所得。

观文海书作有令我心动处,此说并非虚语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期一次全国展的评选中,一件藕粉色洒金纸的行书作品吸引了我。幅面不大,字迹清秀,书者陌生。情不自禁偷偷掀起反面一看,竞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,顿觉后生可畏,遂投一票。评选过后,未能消退记忆的,此作是其中之一。这就是刘文海书作给我的第一印象。

真正见到文海其人是在首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上。届时他已获“书法十杰”荣誉称号。虽没有机会晤谈,记得在报告会散场的苍茫暮色中,一位穿棕褐色皮茄克的青年,高个子,圆脸庞,有一双大大的明眸,对我说,他就是刘文海。此前我与文海有怎样的联系,已经记不起细节来了。这次匆匆谋面,使我将其人与其书有了感性的叠加。在这一阶段,文海书作多次在全国性书展中出彩,他开始走上了再求学——专业书法工作者之路。在以后展览的评选中见到文海的书作,虽少了第一次的惊讶,但更多的是看到了文海稳健的发展轨迹。

现在当观赏其书法作品时,感到文海对笔法有了更深的认识。在《与友人论书札》中,他写道:“……任何一门成熟的艺术,都是以丰富的技巧表达形式为前提的。”联想到他自已弹吉它的感受,写道:“高手的日课是练习曲,特别是在办演奏会时。弹奏一首曲子,如果出现杂音,就会消弱作品意境的营造,在这门艺术里技巧的意义似乎更明确。这感悟来自书法创作的积累,更来自内心渴望突破困惑时的探求。正是不断进取的自由而执著的精神,引领着文海向更深刻更精微的层面去展示自己的艺术品格。

取墨迹的流转,融刀刻的凌厉,参化帖与碑形质区别进而表现出不同于前代的“帖”的阳刚与“碑”的阴柔,已经成为一种书学的时尚。在这种时尚中,各人具体的取法对象和参照因素或许有所不同。但媒体传播的频繁与泛化,相互陶染砥砺,也极易削平各人的风格锋芒。如何保持和强化个人的特征,并能得到持续性的良好发展,恐怕对每一位有志于有所建树的书者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。时代在同化中只将经典的位子留给少数杰出者。

文海能关注笔法问题,并将其提到风格形成的核心地位,这足以保证他在未来阶段性的学程中找到提供良好发展的资源。

如果要指出文海现阶段的不足,也是笔法嫌得略为简单。清刚、涩重、疾跃,已经在其书作的形式中得到了展露,此是其优长之处,也非泛泛者能轻易达到。但在更高更大的层面上仍然缺乏浑脱、超拔,大气的表征。我想随着技法与学养的不断含孕吐纳,文海会有新的进展,这是一个人的进展,也是一代人的进展。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微观的研究更深入了,这也是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新的成长点,我们应该寄厚望于象文海这样的进取者。




上一篇: 刘明亮教授
下一篇:张庭发教授

微博

微信
章丘校区: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文博路2号
联系电话:0531-66778117   66778111
历下校区: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历山路36号
联系电话:0531-86401269   86593007
邮政编码:250200(章丘)   250013(历下)
版权所有 © 十大靠谱网投平台(上海)股份有限公司 制作维护:新闻中心 网络信息中心 鲁ICP备05016232号-1